央视剧评|《风起陇西》:惊喜的新奇感与意外的陌生化
走出历史剧帝王家谱叙事的老旧,洗去古装剧宫闱宠幸的脂粉,避开架空剧隐瞒朝代的含糊,摒弃历史玄幻剧的虚妄,更不屑古装偶像甜宠剧借历史发嗲的扭捏……
《风起陇西》,首先是追求题材和手法上的新奇和别样,给观众带来了惊喜。
该剧不因袭、不重蹈、不屈就,这种创新的勇气,好像有点儿像剧中的男主角陈恭一样,自带悲壮情怀。
在有意规避了古装历史剧的常态化创作方式后,《风起陇西》便有了一些新编历史题材剧的味道。
《风起陇西》的开端,先是显得“于史有据”:
三国时代,诸葛亮为复兴汉室,北伐曹魏,因马谡街亭失守而导致北伐失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这是一个历史的名场面,从小说《三国演义》和京剧《失空斩》中,观众大都耳熟能详。
《风起陇西》以这种颇有正剧范儿的开端,上来就把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朝代。
本以为这是要走历史剧宏大叙事的老路,但接下来才知道,这只是个背景,是故事发生的环境,是诱导观众进入历史的渠道,接下来的内容纯属虚构。但也正是这个开篇,让观众进入了历史氛围中。
大仲马曾说过,“历史是什么,不过是我用来挂小说的钉子。” 《风起陇西》其实也是作者挂在三国时代这颗历史钉子上的一个充满历史想象力的古装谍战故事。
蜀汉军事情报机构“司闻曹”的荀诩 ,奉命潜入魏国调查发送情报的密探陈恭,得知陈恭所送情报被曹魏的卧底“烛龙”调包,且魏谍“烛龙”已深入蜀国的“司闻曹”核心。
荀诩返回蜀国查找“烛龙”,发现了隐藏在情报部门的内奸和魏国间谍,而陈恭在蜀魏情报机关真假交错的谍战中,又发现魏国针对蜀国的一个更大的阴谋……
最后陈恭在完成任务之际,以结束个人生命的方式,表明了自身的忠义与清白。
《风起陇西》里有人物在逆境中的坚韧和险境中的机智,有猜忌与忠诚、良心与使命、私情与道义、一身与天下的内心纠葛与冲突,有计中计、谍中谍和险象环生的复杂剧情,有大小人物各自命运的沉浮与转机,在种种悬念,层层谜团的笼罩下,观众既忍着烧脑的煎熬又经受着智力的考验。
《风起陇西》以真实历史朝代和事件作背景,以历史想象力,复活那些正史不可能记载的、藏在历史褶皱中的小人物们的生动的面孔与表情,把一个扑朔迷离的谍战剧,镶嵌进历史题材剧之中。
这是《风起陇西》的形式之新和手法之奇。
但从该剧内容的价值承载来看,依然是忠心于国、忠义于友、忠情于爱的主题立意和对人性的多层面剖析。
“大丈夫生于乱世,纵横四海,义之所在,不计生死。”
陈恭的这句台词,既能展示人物行为的动机与其内心抱负,同时也透露出该剧所暗含的两种文化气质:庙堂忠诚与江湖侠义。
这显然也参照了历史剧与武侠剧的两种表达,是两种文化价值的相互渗透和相互成全,让人物更丰满,也让剧中的文化密码更繁复。
《风起陇西》的优势,首先是得益于对古装历史剧创新性的表达和制作上的精良,让观众获得了观赏上的新奇感;
同时,该剧也带来了对观众观赏习惯的挑战,与一般观众之间,产生了距离感。
通过《风起陇西》可以看到,在作品与观众之间的相互适应性上,还要把握好一个适度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