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电视资讯礼赞伟大祖国CCTV-9精品大片致敬新中国70华诞

礼赞伟大祖国CCTV-9精品大片致敬新中国70华诞

新中国70年华诞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隆重推出一批纪录片力作,形成国庆档节目精品集群,让观众们透过一幕幕极具历史年代感的纪实影像,回望新中国诞生过程中的非凡瞬间和动人故事,重温70年燃情岁月中的披荆斩棘和砥砺前行,为新时代的中国喝彩。六部重点推出的纪录片包括《第一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们的男孩》《中国封面》《我给祖国唱首歌》《淮海战役启示录》,纪录频道在每天晚间的八点和九点两档黄金时段,为观众呈上这场震撼的视觉盛宴。

温暖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提到1949年10月1日,很多人的记忆多停留在“开国大典”中的经典画面。然而,这一天发生的事情,却远比影像中记录的更加丰富多彩。

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为时间核心,以天安门广场为空间核心,即将于10月1日当天首播的纪录片《第一日》,尝试将一个个不同的微观记忆,锁定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用众多个体的故事,组成并“还原”1949年10月1日当天的中国。

区别于传统历史文献类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第一日》避开传统的宏大叙事,将叙事核心聚焦在开国大典这一天,并将视野聚焦在那些曾经亲历过开国大典的“普通人”身上,从“亲历者”的个体记忆辐射开来,对历史进行解读,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故事。据总导演樊志远介绍,片中使用的个体叙事,均来自于当年的历史记录以及开国大典亲历者的受访或日记。为了保证叙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摄制组从档案馆、博物馆或私人保存的当年的文物中,寻找70年前的痕迹,将它们重新展现在纪录片中。

纪录片《第一日》从一个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开始,70年前的那一天下午3点,你在做什么?

新中国标志性的符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如何诞生的?解放军第一支军乐队是如何组建的?开国大典的安保工作如何实施?片中将会揭开答案。

此外,很多珍贵的私人日记和回忆录也在片中出现。如拍摄到的美国汉学家德克·博迪的日记显示,他于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在北平期间,亲历了北平解放,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除旧布新的举措。他以旁观者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会受到普通民众支持的原因。另外,出版界元老张元济在1949年10月1日当天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什么样的信?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为什么在1949年9月30日傍晚绕行长安街未能通过?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对于中国共产党认知的改观又是从何而来的?诸如此类妙趣横生的人物故事,在片中比比皆是,从微观角度,丰富了历史细节。

巍巍纪念碑,铸就民族之魂

纪念碑,是一个国家铭刻历史、缅怀先烈的重要载体。1958年5月1日,一座中国有史以来最高大的纪念碑胜利竣工,这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自1949年至1958年的九年时间里,中国多个领域的艺术大师和能工巧匠为这座天安门广场上的一号工程倾注了他们的心血和智慧,终于使她成为新中国的一座精神标志。四集纪录片《人民英雄纪念碑》追溯新中国成立初期纪念碑建设的历史,以丰富详实的档案文献和生动感人的故事讲述,再现了从国家领导人到顶尖科学家,从美术大师到民间工匠九年间走过的难忘历程。

纪念碑的选址争议重重,周总理最终决定选在天安门广场的原因是什么?主持设计的建筑大师梁思成为何坚持纪念碑不仅要以碑文为主体,同时还应该是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和谐组成部分?雕塑家刘开渠接到设计任务,为何要率领团队拜谒汉代名将霍去病的陵墓?200多吨的碑心石,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如何从青岛浮山运送到北京,立在天安门广场?而片中出现的林徽因、董希文、吴良镛、吴作人等等,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都将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起被人们永远铭记。

中俄情谊,爱心治愈“我们的男孩”

今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苏联作为与新中国最早建交的国家,与新中国的情谊之深厚,自是不言而喻。纪录片《我们的男孩》诉说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60多年前,黑龙江省呼玛县的3岁男孩孟宪国严重烧伤,被紧急送往一江之隔的苏联进行救治。当地医院不仅挽救了小孟宪国的生命,为他提供了近一年半的免费康复治疗,19岁的多洛日基娜、16岁的费拉托娃两位护士还为他捐献了自己的皮肤。2019年,孟宪国一家前往俄罗斯,寻找当年救助过他的恩人,纪录片如实记录了他的寻亲旅程。

片名《我们的男孩》,取自俄罗斯医护人员对素不相识的孟宪国的称呼,面对这个来自中国乡村的陌生男孩,他们用无私的爱治愈了他,也为中俄之间的友谊增添了一段佳话。而寻亲之旅的缘起,是孟宪国的女儿、实习医生孟庆雨想为父亲圆梦——60多年前超越两个国家的大爱,已经深植于下一代的心里。

片中,多洛日基娜的墓碑上,依旧是一张年轻美丽的面庞,她在27岁时就已离世。孟宪国已经从3岁的男孩变成66岁的老者,他在恩人墓前深深跪下,泣不成声。

“阿姨,我找了你六十多年。虽然你走了,但是你的心和我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我永远忘不了你的恩情。”

相信每个人看到这一幕,都会为这份血肉相连的情谊深深感动。

中国封面,递给世界的美丽名片

回望共和国70年的足迹,世界是怎样逐渐看清了新中国的模样?那些中国面向世界出版发行的杂志和书籍,无疑是一个难得而重要的窗口。纪录片《中国封面》聚焦中国外文局70年出版成就,它引领的中国对外出版事业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封面”。

新中国成立之初创刊的《人民画报》《中国建设》《人民中国》《北京周报》等杂志,它们的封面都与新中国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紧紧相扣,向世界描绘着中国的形象,讲述着中国故事。茅盾、肖乾、叶君健、沙博理、丁聪、爱泼斯坦,这些文化名人都与“中国封面”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倾尽心血翻译的《红楼梦》,叶君健与钱钟书合作翻译的毛泽东诗词,《中国针灸学》、《中国武术》、《中国绘画三千年》等经典书籍多语言版的问世,以及王安忆、余华、苏童等当代作家作品的对外推广,都在向世界展示着历史悠久而生机勃勃的中国。

流金岁月里,唱给祖国的赞歌

纪录片《我给祖国唱首歌》是一部风格活泼的作品,它选取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五首歌来结构全片——《我和我的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歌唱祖国》,歌名即为分集名,内容也与这首歌相关。

片中遍访歌曲的创作者,让他们将创作过程娓娓道来,如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和军旅作家、词人韩静霆的合作;展示年轻一代对经典爱国歌曲的创造性传承,如90后“天府音乐”组合与歌唱家李谷一联袂演唱说唱版《我和我的祖国》。纪录片不仅传递出中国音乐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还着力突出了经典爱国歌曲超越时空的影响力。香港回归之日,洛杉矶华人满含热泪高唱《歌唱祖国》,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首歌以全新的演绎,拨动亿万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弦。全片饱含深情,以大量具有感染力的细节,抒发中国优秀艺术家及普通百姓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是一首献给新中国70华诞的浪漫颂歌。

重温大决战,不忘“一切为了人民”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取得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五集纪录片《淮海战役启示录》聚焦70年前那场逐鹿中原的大决战,通过亲历者口述历史、纪实寻访、情景再现、手绘动画相结合的表现形式,结合珍贵的文献、档案及影像资料,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人数、装备都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60万人民解放军何以能大胜80万国民党军队?这场早已被载入世界现代战争史的经典战役,又能够给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带来怎样的珍贵启示?这就是纪录片《淮海战役启示录》要回答的。

不同于以往同类题材的影视剧作品,这部纪录片不仅邀请到军史专家和战争亲历者分析敌我双方的作战思路、讲述战争场面,还大量采访了当年参加支前民工队伍的亲历者及其后代,“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小推车推出来的”,此片有力揭示出大决战之际的民心所向。片中的故事讲述也非常精彩:分属国共两党阵营的陈赓和黄维,原为黄埔军校同窗,在淮海大地上展开一场巅峰对决;解放军骑兵大队从黑夜到白天,驰骋12小时,在茫茫雪地上追击敌军坦克最终将其全歼;时年17岁的支前女民工朱永兰,单衣单裤赤脚走在雪地上,被陈毅发现获赠鞋子:“妹子你好好干呐,解放以后我们去看你”……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天下一电影《BABY复仇记》入围第3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下一篇
《我和我的祖国》公映王道铁演绎空军护旗手引关注

评论

共  0 条评论
  • 当前没有评论,赶紧抢个沙发!